31-CPU和GPU
动手学深度学习李沐
CPU和GPU
1.CPU:
1.1 提升CPU利用率一:
- 在计算a+b之前,需要准备数据
主内存->L3->L2->L1->寄存器
- L1访问延时:0.5ms
- L2访问延时:7ns(14XL1)
- 主内存访问延时:100ns(200XL1)
提升空间和时间的内存本地性
- 时间:重用数据使它们在缓存里
- 空间:按序读写数据是的可以预读取
1.2 样例分析:
- 如果一个矩阵是按行存储,访问一行比访问一列要快
- CPU一次读取64字节(缓存线)
- CPU会“聪明的”提前读取下一个(缓存线)
1.3 提升CPU利用率二:
高端CPU有几十个核
- EC2 P3.16xlarge:2 Intel Xeon CPUs,32物理核
并行来利用所用核
- 超线程不一定提升性能,因为他们共享寄存器
1.4 样例分析:
- 左边比右边慢(python)
- 左边调用n次函数,每次调用有开销
- 右边很容易被并行(例如下面的C++实现)
2.CPU vs GPU:
2.1 提升GPU利用率
并行
- 使用数千个线程
内存本地性
- 缓存更小,架构更简单
少用控制语句
- 支持有限
- 同步开销大
2.2 CPU/GPU 带宽
2.3 更多的CPUs和GPUs
- CPU:AMD,ARM
- GPU:AMD,Intel,ARM,Qualcomm…
2.4 CPU/GPU高性能计算编程
- CPU:C++或者任何高性能语言
- 编译器成熟
- GPU
- Nvida上用CUDA
- 编译器和驱动成熟
- 其他用OpenCL
- 质量取决于硬件厂商
- Nvida上用CUDA
3.总结
- CPU:可以处理通用计算。性能优化考虑数据读写效率和多线程
- GPU:使用更多的小核和更好的内存带宽,适合能大规模并行的计算任务
4.Q&A
Q1: 如果要提高泛化性,就要增加数据?调参的意思是不是最大?
提高泛化性的有效手段是增加数据,但是数据的质量很重要,少量高质量数据和大量低质量数据可能有1:10或者1:100的换算关系。实际应用场景对调参要求不高,因为有不断增加的数据。
Q2:alexnet模型比resnet要大,为什么计算上resnet比alexnet运算量大?
alexnet后面用到的几个连续的全连接层使模型变大,但是resnet使用的卷积层在少量参数下更消耗计算资源。模型大小和计算复杂度不能直接换算。
Q3:训练时为什么使用w-=lr*w.grad,而不写做w=w-lr*w.grad?
因为第二种写法定义了一个新的tensor,梯度参数会成为false
Q4:llc是显存还是缓存,是l1,l2,还是l3?
llc是缓存,last level cash,是最后一层缓存,具体是ln取决于一共有几层缓存。
Q5:做计算时把for_lopps运算尽可能向量化?
是的,尽量不要用python写for-loop
Q6:可视化时,需要把数据在cpu和GPU之间切换,如何避免频繁传输?常见的错误操作有哪些?怎么看到和排查这种错误?
可视化操作不需要太担心,只要不是计算中来回传递就好。深度学习框架会有限制,只能在一个设备上做。框架没报错一般不会有太多问题
Q7:go怎么样?
go分布式系统做的很好,和深度学习的分布式不太一样
Q8:怎样复现论文?
80%的论文无法复现,要读懂每一句话,和明白作者实现的细节。
Q9:分布式和高性能的区别?
没有本质区别,分布式更多考虑容错。高性能是分布式的一个应用
Q10:自动驾驶烧钱,短时间难以落地是不是和nas一样?
不是,自动驾驶有很好的商业前景。nas没有太多意义。